粵港澳大灣區如何打造“15分鐘純電出行圈”?
粵港澳大灣區又一個充電站投入使用。9月2日,南方電網電動汽車服務公司宣布,深圳南網電動碧海灣充電站開業,現場有160個充電停車位,可滿足出租車、網約車、環衛車等車型的充電需求。
根據中國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促進聯盟發布的數據,截至今年4月,廣東已有公共充電樁4.52萬個,數量位居全國前三,已能初步滿足現有新能源汽車出行需求。不可忽視的是,盡管充電樁在快速增加,但其增長規模仍趕不上新能源汽車的增長規模,此外,充電樁布局不合理造成充電不便利的影響日益凸顯。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在粵港澳大灣區綠色智慧出行產業鏈中,充電樁即意味著“糧草”。在各大資本紛紛入局基礎設施之際,還有哪些短板有待補齊?大灣區該如何打造“15分鐘純電出行圈”?
現狀▶?企業相繼加入基礎設施建設
對消費者而言,充電配套設施是否齊全便捷、公共充電設施的服務體驗是否良好,是購買電動車首要考慮的因素。今年,補貼政策“指揮棒”也指向了充電樁等基礎設施。
6月26日,2019年新能源汽車國補政策正式實施,地方政府不再對新能源汽車(新能源公交車和燃料電池汽車除外)給予購置補貼,轉為用于支持充電(加氫)基礎設施短板建設和配套運營服務等方面。
“過去企業建充電樁會被認為是一項純粹的商業行為,但現在被看作是一項重要戰略。”廣州市人大代表、廣州市人大預算委員會委員蔡清偉說,如今,地方政府對基礎設施建設的認同度、配合度有了很大提升,財政支持力度也明顯加大。
與此同時,資本開始涌入粵港澳大灣區,充電樁大戰日趨激烈。一個明顯的變化是,原來的充電樁建設運營企業、共享汽車運營平臺等主要角色陣容,轉變為車企巨頭參戰,房地產等企業也跨界入局。
針對用戶最關注的“充電難”問題,廣汽新能源通過25小時體驗中心布局,打造用戶在15分鐘之內便可找到的“15分鐘純電出行圈”,同時還推出“代客充電服務”,在用戶找不到充電樁或不方便充電的時候,專業團隊能即時上門服務,并將充滿電的車輛送到指定地點。
另一邊,包括東風日產、比亞迪等車企在內,紛紛通過“買車就送充電樁”的方式,加速新能源充電基礎設施的普及。此外,北汽、上汽、力帆等車企也加速布局充換電業務。一時之間,粵港澳大灣區充電基礎設施成為各大車企的戰略部署。
越來越多的跨界者也試圖分一杯羹。今年7月,恒大集團與國家電網合資成立的“國網恒大智慧能源服務公司”正式揭牌。作為新能源汽車的后來者,恒大力圖將新能源汽車產業鏈條中的關鍵一環,即充電樁業務納入到恒大的造車版圖中。在粵港澳大灣區的廣深等城市,“15分鐘純電出行圈”正初步形成。
問題▶?布局不合理問題日益凸顯
在新能源汽車銷量呈快速增長的同時,充電樁等基礎設施也呈井噴發展態勢。按照廣東省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規劃,到2020年,全省建成充電站(含高速公路快充站)1420座,建成分散式充電樁約35萬個,滿足全省約41萬輛電動汽車的充電需求,珠三角地區公共充電樁與電動汽車比例不低于1∶5、粵東粵西粵北地區不低于1∶7。
“現在每個月全國增加超過1萬個充電樁,車樁比是3.5∶1。車主的里程焦慮不再是問題,但充電樁成了問題。并不是充電樁不夠,而是充電樁布局不合理,造成充電不便利。”廣汽新能源總經理古惠南認為,如果充電樁布局問題得到解決,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將迎來巨大增長,未來若充電樁可以進小區,布局不合理的問題將最終得到解決。
粵港澳大灣區也在逐步引導充電樁進小區。去年5月,廣東發布《汽車產業投資管理規定(征求意見稿)》,支持用戶居住地充電基礎設施建設。全省新建住宅配建停車位必須100%建設充電設施或預留建設安裝條件,相關標準要求納入建設設計、驗收規范。
“這還只是針對增量部分,更多還要謀求存量的增長。”蔡清偉說,目前補貼政策集中在充電樁設施的建上,但在用地審批、場地運營、電價等方面,也應考慮出臺相關扶持政策。對充電樁運營商來說,前期投入金額大,投資回收周期長,容易造成企業現金流緊張的局面。
如果說早期建樁是“跑馬圈地”,如今建樁更要求精細化布局。蔡清偉說,大灣區多個城市的在出租、網約車、公交、物流領域實現了新能源車對燃油車的替換,而在市場更廣闊的公務出行、私家車出行還沒有真正普及,充電設施規模仍存在缺口。
此外,在區域布局上也呈現不均衡。相比充電設施扎堆的城鎮,農村同樣對新能源汽車有不小的需求,事實上不少單家獨院的農村區域更方便安裝充電樁。
“在廣州從化、增城、番禺等地的農村區域,充電樁幾乎沒有。現在網購快遞都下鄉了,也應鼓勵充電運營商下鄉。”蔡清偉說,在充電設施建設上,只有打出一套“組合拳”,才能吸引鏈條上各個潛在者入局。
關鍵▶?改變“重建設輕運維”局面
新能源汽車充電要便捷,另一個不可忽視的要求則是安全。最近,廣東產品質量監督檢驗研究院首次公布了充電樁產品風險監測結果。這次風險監測共采集9家生產企業的10批次電動汽車充電樁產品,其中7批次不符合國標要求,有1批次樣品3個檢測項目不符合國標。
在去年12月,廣東省市場監督管理局發布電動汽車充電樁產品質量“雙隨機”專項監督抽查結果,抽查了省內14家企業生產的20批次電動汽車充電樁產品。經檢驗,發現3批次產品不合格,不合格產品發現率為15%。不合格項目涉及“標識和說明”“電擊防護試驗”“標識”“穩壓精度試驗”4個項目。
“一般情況下質檢機構對質量和安全要求標準比較高。”一名省級新能源汽車行業相關負責人認為,充電樁運營商來應提高充電樁標準中的安全要素,并改變行業“重建設輕運維”的現狀,例如有些充電樁沒有雨棚,日曬雨淋影響壽命,這些都需要加強安全維護。
在蔡清偉看來,被檢測出存在安全風險的充電樁,與早期缺乏標準或標準不夠成熟有關,但實際上按照現有標準建設并逐步替換原有設備,對公眾來說安全是有保障的。
但拆除重置也陷入了困局。廣汽新能源技術中心產品技術室副主任劉太剛說,除了市面上生產廠家參差不齊外,部分充電樁是政策的產物,由于已經申報補貼,充電樁運營企業要保證一定的使用年限,廠商很難下定決心將其移除。對此,相關部門要加強對“僵尸樁”的清理。
目前,廣東省能源局已下發《關于加強我省電動汽車充電設施安全管理的通知》,要求從源頭把好電動汽車充電產品質量關,嚴格遵循國家行業標準和設計規范。同時將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定期開展充電設施運營、維護安全檢查,及時消除安全隱患。
數讀
●截至2018年底,全國充電基礎設施累計數量為77.7萬臺。
●在粵港澳大灣區中,珠三角各城市充電樁共有9.7萬個,占全國比例為12.4%。
●預計到2020年,全省建成集中式充電站約1490座,建成分散式充電樁約135萬個。
●“十三五”期間,廣東電網計劃投資27億元,至2020年底前在廣東省內建成充電樁超1萬個,形成新能源車可“走遍珠三角、通達各地市”的充電網絡。
聲音
廣汽集團董事長曾慶洪:
隨著新能源汽車的發展,政府對新能源汽車的購買補貼正逐步退坡,建議將補貼方向往基礎建設、用電補貼等使用端轉移,主動引導并鼓勵資本市場向充電基礎設施領域傾斜,推動技術的快速發展。
南網電動副總經理陳浩舟:
為什么充電樁運營商都搶著去城市核心區域布局,而農村、老舊小區則沒有動力去做?因為后者沒有明晰的利益回報。因此,布局充電樁要看是以基礎配套還是市場化角度定義。以歐洲為例,當地建立了“兩張網”,一方面在居住地布局慢充,就好比公路、學校一樣成為當地市政基礎配套;另一方面,在高速公路等地建設快充網絡,以市場化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