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每年投8000萬元支持粵港澳基礎研究
科技日報廣州9月10日電 (記者葉青 通訊員李曉銀)10日,記者從2019年廣州市科技創新大會上獲悉,廣州正全力建設科技創新強市;同時,共建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三城一區十三節點”的空間布局正在形成,國際科技創新中心主體區域建設加快推進。
今年2月,《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印發,廣州共建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之路徐徐鋪開。作為科研教育資源集中的“創新大腦”,廣州不斷加強在區域協同創新中的作用;聯動推進廣深港澳科技創新走廊(廣州段)建設,探索人才流、技術流、資金流、信息流融通發展政策;與廣東省科技廳共同設立粵港澳大灣區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粵穗聯合基金,每年投入8000萬元,共同支持粵港澳地區基礎和應用基礎研究。
“人才引進是一個系統工程,如何讓人才在廣州沃土上發揮聰明才智,是一個重要的課題。”廣州再生醫學與健康廣東省實驗室常務副主任裴端卿表示,“建設大灣區這項新舉措,為我們在全球招聘人才增添了新優勢。”他透露,實驗室已引進一批有潛力的年輕學者,并通過共建實驗室等借“外腦”的柔性引才方式,推動實驗室建設。本月底,實驗室將和香港中文大學舉行成立聯合高等研究院的揭牌儀式。
數據顯示,廣州市已發放“廣州人才綠卡”5900多張,其中來自歐美發達國家和港澳臺地區的人才約占13%。在穗工作的諾獎獲得者8人、兩院院士98人。
記者還從會上獲悉,廣州正著力破除創新要素資源自由流動的體制機制障礙,先后出臺了“廣州科創12條”等政策,其中新型研發機構經費使用“負面清單”屬全國首創政策。